為甚麼孩子會自我中心?

撰文: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現今有不少夫婦選擇結婚後不生育或只撫育一名子女。因他們感到教養子女的任務實在過於艱鉅。現代的兒童的性格大多較自我中心,究竟是家長的先天遺傳基因出現問題,還是家長後天管教發生了甚麼問題呢?

心理學家阿德勒 (AlfredAdler) 曾指出家庭排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特質。他提到,獨生子女因缺乏兄弟姐妹間的競爭,容易形成他們自我中心的性格,令日後與朋輩間的相處變得困難。

打從出生開始,獨生子女就成為了家庭的中心。身邊的親人都會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,事事以他們為中心,當他們自小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,他們很少會有與人分享、紛爭的經歷。久而久之,子女自我中心的行為可能因為被溺愛而慢慢成形,變得難以與人相處。

若這類家庭把所有資源都投放在獨生子女身上,視他們為掌上明珠,對他們唯命是從,令這些孩子自小都從未經歷「失去或被拒絕」,認為甚麼事都應該唾手可得,令他們自我中心的行為可能更加強烈。

另一方面,學校為配合現今學生的教育需要及部分家長的要求,教學已捨棄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方針,傾向仿效西方先進教育理念,經常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號。老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及需要,以他們為中心來擬定課程。假若教育工作者不懂得平衡,學校亦可能是導致兒童自我中心的成因之一。

從前的學校都以社會標準作為教學的中心,希望學生畢業後能迎合社會的文化標準。反觀現今的教育,正因為以學生為中心,不論在家庭及學校,現今的兒童都習慣生活在一個幸福的環境中,未必學懂放眼將來,反而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。

此外,科技的不斷進步,相信亦是令兒童變得更自我中心的原因。從前,無論學校或課後,孩子都會與其他同齡孩子聯群結隊地進行群體遊戲。而現在的孩子在餘暇時刻,由於欠缺玩伴,加上商業化電子玩具的普及,正好替朋輩及家人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。

及至成年後,他們更習慣以線上遊戲打發時間。這些缺乏人性化的娛樂,不講求人與人間的溝通,而只重視個人的滿足感。孩子在缺乏正確情感教育的情況下成長,不難想像這久已習慣的方式,不願意走出個人世界,難於與人建立人際關係。

面對這境況,教育者與父母要同時從各方面著手,例如:父母的管教手法要協調、學校與家長要合作管教、社會大眾要反思文化教育的價值觀等,才能有效地減少兒童自我中心性格的日益膨脹。